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趋严: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禁令 (转载)

  • 2021-12-28 23:26
  • by 刘管家
  • 1943
  • 0
  • 0

  

美国国会法律图书馆全球法律研究局(Global Legal Research Directorate)近期更新了对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趋势的相关研究(Regulation of Cryptocurrency Around the World)。该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1月,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对加密货币实施了禁令。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禁令的国家数量在近几年内大幅增长。该报告最初于2018年发布,当时的统计仅确定了8个有绝对禁令的司法管辖区和15个有隐性禁令的司法管辖区,而2021年11月的更新则确定了9个有绝对禁令的司法管辖区和42个有隐性禁令的司法管辖区。

根据报告,目前已公布绝对禁令(absolute ban)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中国、埃及、伊拉克、摩洛哥、尼泊尔、卡塔尔和突尼斯。已公布隐性禁令国家和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喀麦隆、土耳其、黎巴嫩、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家。所谓隐性禁令(implicit ban)是指那些禁止银行等金融机构交易加密货币或向从事加密货币业务的个人或企业提供服,并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在辖区内运营。

发展中国家为何“屏蔽”加密货币

由上可知,在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货币实施禁令的地区多为非洲、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对澎湃新闻表示,加密货币在这些国家具备使用的客观环境,其币值以美元结算,且不受本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被用来解决法定货币币值不稳、通货膨胀等问题,即出现本国货币“加密货币化”。

郝毅指出,这些国家最初对加密货币采取较为宽松的监管态度,助长了加密货币在本国的使用。在初期没有严格监管的条件下,加密货币被用于零售场景,就把风险分摊给每个使用加密货币的普通消费者,会造成社会问题,这也是发展中经济体开始实施禁令、加强监管的重要原因和考量。

“加密货币是能穿透地域限制的,实际上是跨越国界的金融工具,在加密货币的加持下强势货币对弱势货币的主权法币具有很强的压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王志诚对澎湃新闻表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人才和经济交往中都不具备对抗能力,而随着互联网化的地球村格局,加密货币对发展中国家冲击应该是最大的,会成为主要的收割对象。

澎湃新闻注意到,尼日利亚在今年2月份禁止了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事加密货币相关交易,并在10月正式推出央行数字货币eNaira,成为首个正式启用数字货币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多年来的通货膨胀导致其货币贬值,使得国民被迫使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替代品。

不过,也有一些发展中小国对加密货币持积极态度。今年6月,位于墨西哥和南美之间的小国萨尔瓦多议会通过《比特币法》,批准将比特币作为该国法定货币,成为首个正式承认比特币为法定货币的国家。萨尔瓦多央行报告显示,萨尔瓦多全国共有70%的人口尚未开设银行账户,意味着每十个人中就有七人无法获得传统的金融服务,但却有近70%的年轻人口拥有联网手机。

“像萨尔瓦多那样‘躺平’的国家基本就直接放弃抵抗,而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采用的大多数拒之于国门之外。还有一些自认为相对好一些,又不愿意错失良机的国家有的就从实施税收、反洗钱和反恐等方面实施限制又谨慎参与。” 王志诚说道。

发达经济体强化对加密货币监管

与此同时,以欧洲和北美为主的发达经济体目前对加密货币更多地是增加监管框架,而不是禁令。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货币实施税收,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法规(AML/CFT laws)的地区数也急剧上升,从2018年的33个司法管辖区增加至2021年11月的103个司法管辖区;而其中大部分国家,包括除保加利亚外的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都同时实行了上述的所有法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对澎湃新闻表示,以欧美为主的国家对金融管制比较完善和成熟,因此走了一条理性监管和精细化监管的道路。

“理性监管试图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然后跟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比对,确认其交易行为属于金融当中的哪一项业务,依照已有的关于该项业务的规定来做相应的监管。”胡捷说,精细化监管的诉求是很明确的,一般而言指向税收或者洗钱等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以目前加密货币的资产体量而言,可能暂时还不值得成为欧美国家的主要担忧。

胡捷表示,非洲的一些国家则因为不理解加密货币的本质,同时其金融体系也不够健壮,监管本身也做不到高度精细化,因此会执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监管策略。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