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奉为经典,为何会被欧洲国家当成反面教材? (转载)

  • 2021-06-18 23:33
  • by 刘管家
  • 2743
  • 0
  • 0

  

谦让,是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强调的一个品质。在兄妹之中,年纪大的应当谦让年纪小的。遇到老年人的时候,年轻人要懂得谦让。和父母的相处,要懂得谦让。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孔融可以作为谦让代表了。他在4岁的时候,就知道谦让长辈,名声大噪。

孔融是圣人孔子的后人,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作为孔子的后代,孔融没有让族人失望。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颇具政治头脑。在东汉时期,孔融被纳入了“建安七子”之中。儒家在汉代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孔子成了人人效仿的典范。孔融和孔子一样,不过他是孩子们的学习榜样。

孔融最有名的一件事,发生在他4岁的时候,那就是“孔融让梨”。有一次,朋友来孔融家拜访,还带来了一盘梨子。梨子有大有小,谁都想吃大的,但是谁该吃大,谁该吃小的呢?孩子们看着这一盘梨子,为难了。父亲也不干涉,想看看这群孩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时候孔融站出来了,他几下就分完了梨子。

只见孔融把大梨子给哥哥姐姐,相对小的给了弟弟妹妹们,只有孔融一个人拿了最小的梨子。父亲不解,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分梨子。孔融说,我比哥哥姐姐小,所以他们拿大的梨子。父亲又问,“那为什么弟弟妹妹的梨子又比你大呢?”。孔融解释道:“做哥哥的应该让着小的”孔融正是把谦让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也成了孩子们学习榜样。

谦让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反复提醒要谦让,其中举例最多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虽然已经发生一千多年了,但是对孩子们依旧有启发意义,一点也不过时。如今的小学课本上,还收录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中国人眼里,孔融让梨是十分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的。但是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并不赞同孔融的做法。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四岁的孩子真的会懂得谦让吗?也许他们只是无意识的模仿罢了。其次是,谦让真的是好事吗?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四岁的孩子只具备具象思维能力,如果他把手里的梨子给你了,就只是想给你,根本想不到谦让这个层次。因为4岁的孩子根本不理解谦让的含义,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讲不清道理的。到了五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能理解给梨子给年纪更小的孩子,这叫做谦让。

至于孔融让梨的行为,很有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4岁的孩子很喜欢模仿,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干什么,就想跟着一起干,其实他们心里没一点想法。孔融会让梨,也许就是学得父亲的。孔融的爸爸一定是个懂礼数,爱谦让的人,孔融看得多了,自然就先学会了这一套。其实他根本不理解谦让是什么意思。

在西方人眼里,孔融让梨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要让出自己的利益呢?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是农耕文明,讲究团结友爱,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谦让文化在农耕文明中很重要,这样有利于维持集体和睦。如果人人都谦让,这个集体一定团结友爱。

但是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是海洋文明,讲究的是单打独斗,胜者为王。比起集体利益,西方人更看重个人利益。孔融让梨的行为,不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其他人吗?孔融的行为在西方人看到来,是不值得提倡的。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欲望呢?孔融一定也很想吃大梨子,只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假装不在乎。

孔融让梨在中国,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换一个视角,西方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原来孔融让梨是反面案例,他们不提倡像孔融一样谦让伙伴。人类在一起的本质,就是相互竞争的,竞争能推动世界发展。这两种观点,只能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质上还是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当我们面对这种差异时,尊重就好了。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