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管管马斯克?” (转载)

  • 2021-06-05 21:59
  • by 刘管家
  • 1953
  • 0
  • 0

  

来源 | 玉渊谭天(ID:yuyuaantantian),原题《比特币,美国为什么踩不住刹车》

文 | 谭主

为什么没人管管马斯克?这是美国比特币投资者最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几周前,比特币“信徒”马斯克突然公开唱衰比特币,紧接着,比特币的价格下跌超过40%,50多万人爆仓。更让投资者愤怒的,是马斯克还在捧一踩一:

同样是数字资产,马斯克一边唱衰比特币,一边却在为狗狗币背书。不少美国投资者就觉得,马斯克在操纵市场,这样的行为,需要管一管。

▲5月21日,马斯克在推特上留言:我从未抛售狗狗币,将来也不会

与比特币相关的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大体分四类,这四类机构都有自己的分管方向。

这次比特币风波之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盖斯勒等,并非没有反应。

在谈及数字资产时,他们都会提到两个词,警告和监管:警告投资者认清风险,并表示要加强对数字资产的监管。只不过,类似的反应在过去几年,说得多了。

说都说了,但从实效上看,风险依然不小,管了好像却又没管住。比特币,为何就成了美国无法驾驭的“过山车”?

重蹈覆辙

今年,比特币的关注度空前。

就在1月8日,比特币交易价格一度突破4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它的市场总值也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要知道,2020年,全球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6个。

这还不是终点。到4月份,比特币的价格高点飙升至64829.14美元,一再突破记录。

价格上涨拉动的,是投资者的热情。仅在一季度,美国最大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比特币基地”的新增用户,就超过了1300万。

▲2021年3月,“比特币基地”用户数达到5600万

玩家变多了,盘子变大了,按照道理来说,比特币价格的波动,应该趋于平缓。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从历史最高点到几近腰斩,比特币只用了40天。

许多损失惨重的投资者,选择将马斯克视为此次暴跌的罪魁祸首。3个月前,正是他的表态,将比特币推向“神坛”。

1月,马斯克将推特简介改为“比特币”,当天,比特币大涨18%;

2月,特斯拉宣布已花15亿美元购买比特币,消息发出后的1个小时,比特币涨了13%;

3月,特斯拉宣布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当天,比特币价格随之走高。

但谁也没有想到,短短两个月后,这个比特币的“信徒”会调转枪口,唱衰比特币。

5月13日,马斯克先是宣布暂停之前特斯拉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的决定。当天,有30万人爆仓。3天后,马斯克又暗示,特斯拉要出售持有的所有比特币。这一消息,又让比特币大跌10%。

一个人的两条推文,直接抹平了比特币自今年2月以来的所有涨幅。马斯克的行为,让尽快完善对比特币的监管这一诉求,再次摆在了桌面上。但这个问题,自从比特币出现之后,就一直在讨论。然而,这么多年,人们似乎一直在重蹈覆辙。

比特币的历史上,曾有过4轮“暴涨-暴跌”,暴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暴跌的关键词之一,都有监管。

2011年6月1日,美国新闻网站“高克”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里边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暗网上使用比特币购买非法药物的故事。报道发出后,短短一周内,比特币的价格就从10美元,上涨到32美元。

搜索和研究比特币的,不仅是灰色经济的相关人员,同时,它也引起了美国监管层的注意。随后,美国财政部宣布,要对为比特币提供转账或经纪服务的实体进行监管。

消息一出,大家纷纷开始抛售自己手里的比特币。当时的比特币市场规模很小,这样大的抛盘,直接引发了比特币币价的“雪崩”——2011年下半年,比特币的价格从32美元,直接跌到了2美元。

单从数据来看,“腰斩”这种事对于比特币而言,已经司空见惯了。2013年4月,2013年12月,2016年底,比特币的跌幅分别是80%、87%和81%。

监管的话没少说,但是比特币市场非但没有得到规范和约束,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的杨水清告诉谭主:

今年,比特币市场加大了开放型基金产品的推出力度。美国正在考虑通过比特币基金,一旦发行,更多普通人将能持有比特币。

比特币面向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监管,势在必行。但重要的是,一直在说监管,市场的波动与混乱却依然一次比一次剧烈。这个问题到底该谁负责?

南辕北辙

这轮暴跌之后,美国出来表态的部门有不少。

5月20日,比特币暴跌当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詹斯勒率先出来表态,要加强对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监管;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抨击数字资产给美国金融稳定带来的风险,同步向虚拟货币施压……

但这些表态,更像是口头喊话,唯一一个采取实际行动的,是美国国税局。

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建议收紧对虚拟货币的税收监管力度,要求1万美元以上的交易上报给美国国税局。

收税,能解决比特币的监管问题吗?谭主搜了搜这个部门的官网发现,早在2014年,整个虚拟货币市值只有60亿美元,也就是当下市值的160分之一时,美国国税局就发布了一个指导文件,明确表示比特币应被视为“财产”,并就此开始了征税之路。

只不过,2015年只有802名纳税人向国税局报告了比特币收益,这远少于实际人数。敬酒不吃吃罚酒,美国国税局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并且,还要杀鸡儆猴。

2016年,美国国税局向美国最大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比特币基地发出了一份佚名传票,这种传票是司法机关赋予美国国税局的强有力武器,通过它,美国国税局不需要说明具体情况,就能调查某一类纳税人的信息。

▲美国国税局一直向虚拟货币交易所发送“John Doe”佚名传票来寻找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信息

传票要求比特币基地向美国国税局披露2013年12月3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交易所中100多万美国用户的完整交易记录。交易所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了。

经过一年多的撕扯,最终以美国国税局胜诉作结。只不过,拉锯一直在继续,在美国国税局掌握了比特币基地的用户信息和账户交易信息之后,依然有人不够自觉,没有正确申报所得税,美国国税局只能写信警告,发出的信件有1万多封。

这两年,收税几乎成了美国监管比特币最常用的手段,今年4、5月份,美国国税局又分别在波士顿和旧金山,赢了两场对比特币征税的官司。

忙了一圈下来,收税越来越多,但这,就意味着收紧么?恰恰相反,不少人把这一举措,视为对比特币“身份的确认”。

比特币的早期发起人之一罗杰·弗埃尔在征税之初就说:

如果美国国税局正在尝试向比特币征税,那也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比特币可能被主流人群、机构使用。

这可不是行业人士的自夸,《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也提到了这一观点——收税可能意味着虚拟货币正在发展壮大。

文中采访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阿贾伊·温泽同样认为,征税,把比特币纳入了成为真正金融资产的轨道。这会让比特币进一步远离边缘处境,进入主流金融体系。

本想给比特币波动的“烈度”降降温,结果却是抱薪救火,更加刺激了比特币市场的火爆,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美国联邦调查局,要求新增80位员工以及2160万美元的支出——数字资产非法应用的案件,让他们忙不过来。

这样看来,美国国税局关注的重点,是增加一笔笔的税收收入,至于比特币价值波动有多大,是否会带来金融风险,这一点,显然不在税务部门的考虑范畴之中。

人心各异

其实,对于比特币的定义,美国国税局的上级部门,美国财政部,早有定论。

征税开始的前一年,2013年3月,美国财政部下设的一个局——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就发布了《虚拟货币个人管理条例》,对虚拟货币进行了界定。

要知道,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的使命很特殊。它的使命,是打击洗钱与促进国家安全,通过搜集金融情报来保护金融系统免遭非法使用。2009年比特币诞生后,这个机构收集了3亿多份情报,对比特币做了定性:

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比特币在某些环境中能够像货币一样运转,但并不具备货币的全部属性。报告中还提到一句,比特币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实际货币。

这句话,被视为认定比特币合法货币地位的积极信号。

▲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汤姆·卡珀举行了首次关于虚拟货币新兴技术国会听证会

在财政部眼里,只要遵守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则,比特币就不是非法货币。

但在国税局眼里,比特币不是货币,而是财产。同一行政体系,不同机构,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犹疑当中,2017年2月,比特币迎来了它最疯狂的时期。当时的ICO(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政策,第一次允许虚拟货币创始人直接向市场出售自己的新产品。仅在上半年,美国的ICO融资总额就超过10亿美元,是2016年全年的10倍。

行业的火爆也拉动了比特币价格的提升,2017年上半年,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160%。

▲从创纪录的高点到急速下跌,比特币的价格仿佛坐上“过山车”

当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ICO监管指南。委员会表示,数字资产,应被归类为证券。这意味着,比特币的交易,要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下进行。但当时,没有一家主要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是登记过的。

很快,这些交易所就让这份指南,变成了一张废纸。一个名叫尼克·摩根的律师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他曾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担任律师,当时,他坚决支持把所有数字代币归为证券——投资者买这些代币,就是期望这些代币能升值。后来,他去了一家名为普衡的律师事务所,那时,他的观点变成了希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能够对这些代币保持足够的宽容。

原因很简单,普衡公司刚接了一个为虚拟货币平台提供股权融资顾问的活儿。

不同的公司出于自己的特殊考量,对比特币有着不同的看法与选择,监管部门,也是这样。

就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对比特币监管,甚至专门发布了一个网站“HoweyCoins.com”,向潜在初始代币发行投资者解释哪些虚拟货币投资计划有可能涉嫌欺诈时,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一场“解码虚拟货币大会”上,表明了态度:

监管虚拟货币并不属于美联储的职责管辖范围。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的杨水清也一直在关注鲍威尔对待虚拟货币的态度。

按照她的分析,目前美联储在加速推出数字美元。在推出路径上,“数字美元项目”是备选方案之一。该方案或将选择最为成熟的加密数字资产作为数字美元的“代币”使用,来推动数字美元的推广,加强美元的储备地位。

每个机构,都有每个机构的打算。看起来都在负责,却又留出了监管的缝隙。

今年5月份,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华尔街日报》首席执行官理事会峰会上讲话时承认,美国没有适当地监管虚拟货币的框架 。

为什么是财政部长来说这句话,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八个联邦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跨部门机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这个机构的目标是改善各机构之间的协调,解决美国金融问题存在的风险性。财政部部长正是这个机构的主席。

实际上,自2018年初,这个委员会就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货币工作组,参与其中的,正是美联储、财政部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设立工作组的初衷,是多部门协调行动,加强对比特币的监管。

但这些机构的管辖权重叠和摩擦并没有消失,像上面说的,虚拟货币的复杂性和进化性导致了各种监管机构的不同解释。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数字资产视为证券,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称比特币为商品,财政部,则是从货币的角度看待比特币,而财政部下属的国税局,又出于税收的目的,将其视为财产。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刘典看来:

时至今日,比特币仍不像金融衍生品或者期货产品那样,有一个明确的交易规则,有一套成熟的监管体系。

想寻求一个共识,但实际上,似乎也没有共识。看起来都在监管,但比特币的风险,却越来越高。

上周,《华尔街日报》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报道中的一句话,戳中了虚拟货币工作组的痛点:

马斯克一发话,比特币投资者就要侧耳倾听。

当一个人的一句话就能轻易搅动一个超过万亿的市场,监管部门“降低风险”的呼吁,无疑成了一句空谈,更可怕的是“狼来了”喊多了,也就没人信了,等到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伴随着无可挽回的损失一同而来的将会是对监管部门的信任危机。

如今,比特币就像一辆越来越“疯狂”的快车,坐在车头操控的是一个个像马斯克一样的资本家,坐上这列快车的,是一个个普通人。

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山峰还是山谷,抑或是脱轨坠入深渊。

注:本文来源: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