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按辈分取名”,为何如今不流行了?网友:现在都乱套了
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就写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的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不对罢?”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按辈分,很多年龄大的人却得称呼年龄小的人为叔叔或姑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辈分大。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注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上至皇族至百姓,都有辈分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以行辈字为重,是以之人名并予以区分辈分、排行的一些字,在同族中通用,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
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比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
上至皇族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平常所见或其他普通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任选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
行辈字的取用
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天下第一家”——孔家
值得一提的是,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他们前面的辈分自已定,后面都是御制的。
明洪武年,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赐十个字: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清乾隆五年,乾隆皇帝再御赐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道光十九年,道光皇帝又御赐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这些御赐排名用字,给家族的排辈认宗提供了极大方便。
孔氏家族规定,必须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不准随意取用,这样便确保了行辈的排行次序,很容易就可区分出各行辈之分,为此孔府曾专门颁布《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凡我族人必须依靠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现在都乱套了
那么,为何到了现在,“按照辈分取名”不流行了,甚至都乱了套呢?
第一个原因是家谱文化的落寞。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家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的有这几类,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修身齐家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相继去世,家谱的传承中断,“按辈分取名”也自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个原因,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在如今的很多人看来,按照辈分取名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观念,他们在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就不再沿用这套规则了。
如今,只有少数一些村子依然按照辈分取名,见到长辈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喊阿公,辈分可以让年轻人更懂规矩,不知道大家看法如何?
Copyright © 2021.自由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00743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