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5期,原题《“搞钱人”,不妨重读马克思》
作者 |俞菀
编辑 |邓伽
“现在只想搞钱”,这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简单直白的声音。“只想搞钱”可以理解为一种认命后的单刀直入,但也可能是“不惜搞事”的铤而走险。如果仅仅是网络上用来调侃自己一无所有、无甚追求的状态,“只想搞钱”这句自嘲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泛滥成年轻群体的普遍性心态,无疑是危险的。
赚钱是为了生活,而人沦为赚钱的工具,却是文明的降格。搞钱,到底是谋求幸福的一种手段,还是已经成了幸福本身?我们都应该好好扪心自问,不妨再重新读一读马克思。
▲图/视觉中国
加油,搞钱人?
最近某房地产大亨公开劝诫年轻人不要急着赚钱,而是应该先去做公益或者爬山,被网友一顿猛喷。很多网友扒出了这个富翁的经历,结果发现他年轻的时候似乎也一直在搞钱。名利双收之后的“批判性指点”,显然很难服众。
不得不承认,如今很多90后、00后比他们的父母、老师更早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在残酷的生存竞争面前,普通人不得不低头。于是,“只想搞钱”成了认命后的单刀直入。
很多年轻人从接触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在为“搞钱”而焦虑。从每顿的饭钱、每月的房租,维持基本体面的开销,到房贷、车贷、人情礼金,再到父母养老、子女教育……如果没有这些负担,当然可以潇洒放飞自我,但大多数人必须支付完这些“费用”再去放飞。于是,追寻所谓的诗与远方,只能是实现财务自由后才能考虑的事情。
“何不食肉糜”的人,通常很难对“只想搞钱”的心态感同身受。
大概是为了寻求对这种心态更广泛的支持,网络上充斥着所谓“搞钱人”的自嘲行为艺术,放大了“搞钱”背后的心酸无奈,呈现出长久压抑后的病态。
在某年轻人扎堆的社交网站上,一条名为“加油,搞钱人”的短视频获得了超过5万人的点赞,旁白相当直接:“搞钱人,搞钱魂,搞钱就能成为人上人。今年不努力搞钱,明年怎么回家过年。每天起床第一句,今天努力搞钱去。干啥都可以佛系,唯独搞钱要尽力……”
还有人挖出了影视剧中大反派的“搞钱论”。比如《插翅难逃》里张世豪的那句,“我现在就想搞钱,光羡慕人家有什么用,我们要自己行动起来,要变得比他们更有钱……”
把最短时间内赚最多的钱作为人生哲学,为了搞钱而不惜搞事情,甚至跌入犯罪的深渊,这样的心态十分危险。
▲图/视觉中国
作为“人”的异化与消解
迎合“只想搞钱”的心态,催生了很多赚快钱的陷阱。相信很多人看到过这样的微商朋友圈:恭喜20岁大学生创业3个月,喜提一辆玛莎拉蒂。理财广告:二胎宝妈待业在家,不靠老公靠理财,1年实现财务自由。还有基于某些神奇模块分析后的定向推送“刷单”短信:每天2小时,时间自由,手机可操作,日赚八百不是梦……
于是,部分年轻人与自己“只想搞钱”的心态较量,一次次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幸好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是愤怒后恢复理智,回到日常轨道上来,说服自己相信付出的劳动与创造价值对等,痛苦的根源不过是“想要的太多”和“求而不得”。
然而,从社会观察的角度来看,愈演愈烈的“只想搞钱”风潮凸显了“人”的迷失。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没钱让人难以维持社会关系,难以交朋友、长见识、谈恋爱,甚至难以被人尊重,那么这个社会已经异化了,“只想搞钱”从手段变成了唯一的目的。在劳动中,人无法得到幸福和自由意志的体现,人的躯体成为了赚钱的工具,精神逐渐迷失在被压缩的空间里,从痛苦到麻木,麻木到痛苦,循环往复。
作为社会的活力因子,年轻人对这种社会关系的危机总是最为敏感。所以,“只想搞钱”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反向式、警醒式的口号。毕竟,在身心状态条件都是最好的时候,在各方面都最契合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却无法自由发挥,时常灰头土脸,甚至感到窒息,这大抵是我们的社会运行系统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网络空间放大了这种艰难。“只想搞钱”犹如拜金主义的3.0版,更加锋利、直白和残忍。它背后,是年轻人对于内卷化的无声呐喊,他们呼喊着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系统。在那样一个社会系统里,应当是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只要努力就会有机会,只要付出就会有希望,“搞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出路。
重读马克思
在等待希望的途中,年轻人也需要自我调整。这时候,如何追求和运用知识以实现自洽,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23岁时思考的一个问题非常了不起,那就是“批判”。批判,是正视世界在他人眼里的不同,战胜自我认知的局限,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别人做些什么。
当“只想搞钱”充斥脑海的时候,需要一种批判的力量,去化解这背后的怨怼与偏见。重点不在于“搞钱”这件事情是否正当合法,是否理性克制,而在于这种心态的主体,作为个体的“我”,是否出于自私自利,是否出于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
重读马克思,你会发现,如果年轻的马克思是一个“只想搞钱”的资产阶级贵公子,那么他想成为“马克思总裁”“马克思行长”是非常容易的。但他清醒地拒绝了富贵的童话。他甚至致力于去解救他的“对立面”——无产阶级,以期把绝大多数劳动者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100年的发展,见证了积贫积弱到强国盛世的诞生,今天的年轻人,应当更有理由相信,伟人年轻时所追求的梦想,已不再遥远:比追求个人享乐更高的目标,是努力使个人幸福与大家的幸福协调起来。从群体生活中去寻找个人生活的意义,从大家的幸福中去寻找个人的最大幸福。
正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在《伟大也要有人懂》一书中对年轻人说:如果有一天,你对现代政治感到厌倦;如果有一天你问自己,为何到哪里都找不到真正的爱情;如果有一天你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赚钱、出名、攀比和支配他人的欲望;如果你发现自己不过是赚钱的工具而已;如果你终有一天发生了“人生和我们的世界究竟有什么意义”的疑问,那就去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吧。马克思的书,本来就是为你而写。
Copyright © 2021.自由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00743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103号